聚焦两会高频词,解锁AI+应急管理的强大力量

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在未来,AI + 应急管理将展现出更加巨大的力量,为我们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美好的社会环境。

在今年两会的热烈讨论中,一个词汇高频出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那就是 ——AI。从政府工作报告到代表委员们的建言献策,AI 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串联起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议题。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 早已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前沿概念,它正以迅猛之势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应急管理这一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的关键领域,AI 更是展现出了强大的赋能潜力,为应急管理工作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动能。

AI 开启灾害预测新视野

灾害预测,一直以来都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前奏。精准的灾害预测,能够让我们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最大程度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在过去,传统的灾害预测主要依赖于有限的数据和相对简单的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都存在一定的局限。而 AI 技术的横空出世,宛如为灾害预测装上了一双 “智慧之眼”,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就拿气象灾害预测来说,AI 技术展现出了惊人的实力。中央气象台积极投身于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灾害天气客观预报技术的研发与检验工作。以往,数值预报在应对极端天气时常常力不从心,比如对于 37℃以上极端高温的预报存在明显的冷偏差,对于低温的降温幅度预报也往往偏低。但借助机器学习方法,像基于 LightGBM 等算法,针对大城市极端高温、低温的客观预报技术得以研发。

在 2023 年华北中东部、黄淮北部、江南东部的大面积高温事件中,通过全国 2421 站的对比分析,AI 客观预报方法将 37℃+、39℃+ 和 41℃+ 高温预报的冷偏差普遍减小至 1℃以内。这看似小小的 1℃,背后却蕴含着巨大的意义,它能让相关部门更准确地预估高温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前做好防暑降温、能源调度等一系列应对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正常生活秩序。

111

不仅是气象灾害,在地质灾害预测方面,AI 同样大显身手。通过对海量的地质数据、地形地貌信息、历史灾害记录等进行深度学习和分析,AI 模型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地质变化的细微迹象,从而预测诸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大致区域。

一些研究机构利用卫星遥感图像和 AI 算法,对山区的地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AI 可以快速识别出山体表面的裂缝、位移等异常变化,结合地形数据和降水情况,预测山体滑坡的风险。一旦监测到高风险区域,相关部门就能及时组织人员疏散,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在火灾预测领域,AI 技术也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森林火灾为例,森林覆盖面积广阔,地形复杂,传统的火灾监测和预测方式很难做到全面、及时。现在,借助 AI 技术,通过对卫星图像、无人机监测数据、气象信息以及森林植被信息等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AI 模型可以对森林火灾发生的概率进行精准预测。

AI 可以根据气象数据中的气温、湿度、风速等因素,结合森林植被的易燃性,判断在特定区域和时间内发生火灾的可能性。一旦发现某个区域的火灾风险升高,消防部门可以提前部署灭火力量,加强巡逻和监控,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将火灾扼杀在萌芽状态。

AI 赋能实时监测与救援行动

当灾害不幸发生,实时监测和快速有效的救援行动就成为了减少损失的关键。在这一环节,AI 技术同样展现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灾害现场的实时监测方面,AI 技术与各类智能设备的结合,构建起了一张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测网络。在城市中,安装在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上的各类传感器,能够实时采集结构应力、位移、振动等数据,并通过 AI 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基础设施在灾害影响下可能出现的损坏或安全隐患。在地震发生后,这些传感器可以迅速将数据传输给 AI 分析系统,AI 能够快速判断建筑物的受损程度,哪些区域可能存在倒塌风险,为救援人员的行动提供重要参考,避免他们进入危险区域,保障救援人员的自身安全。

222

在工业生产领域,AI 技术也为安全生产监测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生产指挥中心,监测工程师董新监盘时,系统的 AI 告警发挥了关键作用。当信号提示某 220kV 变压器本体有渗漏油情况时,董新通过高清摄像头仔细观察,确认渗漏油形成油滴达到每分钟 12 滴,属于重大缺陷,随即通知设备运维单位及时处置,有效避免了一起可能因设备故障导致用户停电的事件。

在灾害救援行动中,AI 技术更是成为了救援人员的得力助手。各类智能救援设备在 AI 的加持下,能够深入危险区域,获取关键信息,为救援决策提供依据。在地震后的废墟救援中,携带 AI 视觉识别系统的搜救机器人可以在复杂的废墟环境中快速穿梭,通过对图像的实时分析,识别出被困人员的位置和生命迹象。

不仅如此,在应急物资的调度和管理方面,AI 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灾害现场的需求分析、物资储备信息以及运输路线等多方面数据的整合和分析,AI 算法可以实现应急物资的精准调度。AI 能够根据灾害的类型、规模和受灾区域的实际需求,快速计算出所需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并结合物资储备仓库的库存情况,规划出最优的物资调配方案,确保救援物资能够及时、准确地送达受灾群众手中。

AI 助力决策支持与灾后恢复

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科学合理的决策是应对灾害的核心环节,而灾后恢复则是重建家园、恢复社会秩序的关键阶段。AI 技术在这两个重要方面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当灾害发生后,应急管理部门面临着大量复杂的信息,如何在短时间内对这些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并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AI 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应急管理部发布的 “久安” AI 大模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久安” 大模型吸收了危险化学品、煤矿、森林火灾和安全生产执法等业务领域的海量专业知识,依托国产大模型和应急云基础算力进行增强训练。它能够从大量视频监控中自动筛选出危化企业厂区人员聚集、工贸企业作业场所粉尘积聚、强降雨地区城市内涝等安全风险,帮助基层执法人员轻松实现拍照识别隐患和制作检查清单,智能辅助危化品和森林火灾应急处置。

在面对突发灾害时,“久安” 大模型可以快速整合各类信息,包括灾害现场的实时监测数据、气象信息、地理信息以及以往类似灾害的应对经验等,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为决策者提供多种应对方案,并对每种方案的效果进行模拟和评估。决策者可以根据这些信息,结合实际情况,迅速做出最适合的决策,提高应急响应的速度和准确性。

333

在灾后恢复阶段,AI 技术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AI 可以通过对灾害损失的评估,为灾后重建提供数据支持。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获取的灾区图像,结合 AI 图像识别和数据分析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评估房屋、基础设施、农田等受灾情况,统计出损失的具体数量和程度。

这些数据对于制定灾后重建计划、合理分配重建资金和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关部门可以根据 AI 评估结果,优先对受损严重的区域和关键基础设施进行重建,确保灾区能够尽快恢复正常运转。

另一方面,AI 技术还可以助力灾区的社会秩序恢复和心理重建。在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往往会面临心理创伤和生活困境。通过智能客服、在线心理咨询平台等应用,AI 可以为受灾群众提供 24 小时不间断的心理疏导和生活帮助。智能客服可以快速回答受灾群众关于救援物资发放、临时安置政策、灾后重建流程等方面的问题,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

同时,AI 还可以通过分析受灾群众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和情绪表达,及时发现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为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提供线索,以便对他们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最后     

AI 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从灾害预测到实时监测与救援,再到决策支持和灾后恢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它不仅提高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更重要的是,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在未来,AI + 应急管理将展现出更加巨大的力量,为我们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美好的社会环境。

THE END
免责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如使用任何字体和图片文字有冒犯其版权所有方的,皆为无意。如您是字体厂商、图片文字厂商等版权方,且不允许本站使用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请联系我们,本站核实后将立即删除!任何版权方从未通知联系本站管理者停止使用,并索要赔偿或上诉法院的,均视为新型网络碰瓷及敲诈勒索,将不予任何的法律和经济赔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