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中国安防企业纷纷扬帆出海,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从北美到欧洲,从东南亚到中东,中国制造的安防产品,如智能摄像头、智能门锁、报警器等,已悄然走进千家万户与各类公共场所。据相关研究机构预测,2025 年全球安防市场规模将达 2924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9.4%,其中安防摄像头市场复合增长超 10%。在这片蓬勃发展的海外市场中,中国安防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安防出海:踩中海外市场风口
高犯罪率、居住环境与社会结构等因素,共同催生了欧美国家对安防产品的强烈需求。美国司法部数据显示,本世纪初美国每年约 250 万起入室盗窃案,半数为强行入室。欧美部分城市居住区域分散,独栋别墅、独门独院建筑多,围墙低矮,安全隐患突出,防盗需求极为迫切。与此同时,欧美社会老龄化加剧,老人儿童远程监护需求大增,推动高清、智能安防监控设备市场持续扩容。
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为安防市场注入了一针 “强心剂”。传统安防设备因不具备联网与智能存储功能,对犯罪预防作用有限。如今,全球安防设备加速向智能化转型,欧洲公共场所安防升级、中东与南美因治安催生刚性需求、东南亚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些都极大拉动了对中国安防产品的进口需求。
在海外需求攀升的同时,中国安防企业的硬科技实力也在稳步提升。海康威视的 AI 超微光摄像机可在极低照度下捕捉清晰画面;Reolink 的 Argus 系列产品能自动识别人和车,夜晚自带夜视补光,非工作状态还能太阳能充电。先进的 AI 算法、物联网(IoT)、边缘计算等技术,成为中国安防产品驰骋海外市场的 “撒手锏”。
全链路优势:助力安防企业出海
中国安防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成功,离不开生产端强大的成本优势与供应链优势。通过规模化生产,企业将原材料采购成本压至最低,在高清画质摄像头领域,生产成本较国外同类产品可降低 30% - 50%。智能门锁、智能门铃等产品,借助 ODM 模式,稳稳占据美国中低端市场。
对于跨境电商而言,销售渠道至关重要。中国安防产品已明确电商主导的海外销售模式,超 90% 的小型安防产品通过亚马逊、Shopee 等平台销往全球。以 Reolink 为例,其 64.85% 的营收源自亚马逊。除传统电商平台,Reolink 还积极布局社交媒体,在 YouTube 发布产品讲解视频,与专业科技博主合作测评产品;在 TikTok 发布趣味生活视频,融入真实生活场景展示产品功能,有效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与转化率。
在资本与市场运作方面,中国安防企业动作频频。通过并购海外企业,快速获取技术专利与市场份额。宇视科技收购德国公司强化 AI 算法能力;TP - Link 收购美国安防品牌 Tapo,成功打入北美高端市场。国内资本市场也对安防企业青睐有加,截至 2024 年,安防设备行业已有 25 家上市公司,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更是在全球安防 50 强中位居前二。
荆棘之路:出海面临的挑战
尽管中国安防产品在国际市场成绩斐然,但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安防产品的数据安全在海外市场监管极为严格,不同国家和地区法规差异大。欧美地区对用户数据的收集、存储、传输、处理等环节合规要求细致,违规将面临巨额罚款,国内企业曾因数据泄露被处以数百万美元罚金。
市场集中风险也不容忽视,如 Reolink 美国收入占比超 50%,易受关税政策影响。此前美国加征关税,就对中国安防产品出口造成冲击。部分企业过度依赖国内物流,存在货物积压风险。为此,萤石网络退出美国市场,转而重点开拓欧洲和东南亚市场。
此外,海外安防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印度、越南厂商凭借低价策略抢占中低端市场,2024 年印度本土智能安防摄像头已占据本土市场三分之二份额;亚马逊 Ring、谷歌 Nest 等头部品牌则凭借品牌优势,牢牢把控欧美高端市场。
持续发展:破局之路径探索
面对重重挑战,中国安防企业积极探索破局之道。
技术创新是突破竞争壁垒的核心。中国安防企业正从 “硬件优势” 向 “软硬一体” 转型,在 AI 算法上投入更多资源,如开发更精准的异常行为识别(如摔倒检测、烟雾预警),优化低带宽环境下的传输效率,让产品在功能上超越竞品。针对不同市场的需求特点定制技术方案,为东南亚开发适应高温高湿环境的低功耗设备,为中东设计防爆型摄像头,这种 “本地化创新” 比单纯的价格战更具可持续性。
市场多元化布局降低了区域风险。在巩固欧美市场的同时,中国企业加速开拓新兴市场,越南成为新的增长点。越南计划到 2025 年部署 2000 万个监控摄像头,目前仅满足 10%-15% 的需求,且九成设备依赖进口,海康、大华、萤石等品牌已在当地建立知名度。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地区的安防需求增速快于欧美,且对中国产品接受度高,成为企业分散风险的重要选择。
场景化与品牌化提升附加值。安防产品正从单纯的 “监控工具” 向 “生活助手” 延伸,针对欧美市场开发的打猎相机、喂鸟器摄像头,满足了用户的兴趣需求;婴儿看护器加入体温监测功能,贴合家庭关爱场景。这些细分品类因差异化程度高,利润空间显著高于普通摄像头。品牌建设方面,通过参与国际展会、获得本地认证(如欧洲 CE、美国 FCC),提升产品信任度,逐步摆脱 “低价标签”,向中高端市场渗透。
结语:
中国安防企业的出海之路,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缩影。从依托成本优势到凭借技术创新,从平台销售到品牌运营,企业正在全球化中不断成熟。面对合规要求、竞争加剧等挑战,唯有以本土化思维应对差异,以持续创新构建壁垒,才能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未来,随着智能安防与物联网、AI 的深度融合,中国企业有望从产品供应商升级为解决方案服务商,在全球安全生态中扮演更核心的角色,让 “中国安防” 成为可靠与创新的代名词。
访谈
更多做行业赋能者 HID迎接数字化浪潮新机遇 破解新挑战
今年3月份,全球可信身份解决方案提供商HID发布了最新的《安防行业现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
数字化浪潮下,安防厂商如何满足行业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回顾近两年,受疫情因素影响,包括安防在内的诸多行业领域都遭受了来自市场 “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市场…
博思高邓绍昌:乘产品创新及客户服务之舟,在市场变革中逆风飞扬
11月24日,由慧聪物联网、慧聪安防网、慧聪电子网主办的2022(第十九届)中国物联网产业大会暨品牌盛会,在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