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产业作为保障社会公共安全、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与深刻变革。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新兴技术的深度渗透以及市场需求的持续升级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中国安防产业已从传统的“人防+物防”模式,全面迈向智能化、数字化、场景化的新阶段。
从万亿级市场规模的形成,到AI大模型、具身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再到城市生命线、智能看护等新兴场景的落地,安防产业正以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安防产业规模持续扩张
近年来,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为安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明确的方向指引。“十四五”规划中“构建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战略部署,直接推动了智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等重大工程的落地,为安防技术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空间。
2025年最新发布的《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聚焦技术融合,明确强化AI、5G、边缘计算等技术在安防巡逻、智慧警务等领域的应用,并计划到2027年实现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为地方安防产业的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此同时,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强调加大对安全应急装备等领域的创新支持,通过金融赋能推动安防行业的技术研发与产业转型,形成了政策与资金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
在政策红利的释放下,叠加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公共安全需求的提升,安防市场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据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智能安防市场规模预计突破万亿元,其中AI+安防的占比已超过50%,标志着智能化已成为安防产业的核心发展方向。
安防产业的市场结构呈现出“大而分散”的特点,万亿级的市场体量既孕育了头部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也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成长提供了空间。由于产业链条长、细分领域多,中小企业往往能在特定技术或场景中形成独特优势,甚至在部分细分市场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占有率上超越大企业。这种多元化的市场格局不仅激发了行业的创新活力,也推动了头部企业加大对细分市场的开拓力度,未来细分领域的竞争将愈发激烈,促使整个行业向更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智能化成为核心发展方向
技术创新是安防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数字监控到智能安防,再到如今的AI视觉时代,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推动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安防技术的迭代升级,尤其离不开芯片技术的支撑,高性能、高可靠的芯片方案为视频处理、智能分析等功能提供了硬件基础,使得安防设备的运算能力、响应速度和稳定性不断提升。随着AI大模型、多模态感知、边缘计算等技术的成熟,它们已逐渐成为安防行业的标配,推动安防系统从“被动记录”向“主动预警”转变。
与传统安防相比,现代安防的智能化、数字化特征愈发明显。这一转变既得益于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源于行业需求的升级和政策的持续扶持。数字图像压缩处理、流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安防系统的监控数量更多、图片质量更高、操作更便捷、存储更高效。依托大数据技术,安防系统中庞大的信息数据得以有效利用,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实现了对安全风险的精准识别和提前预判。
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更是为安防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作为AI最先得到广泛应用的领域之一,安防行业已成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成功典范。AI算法的引入使得安防设备具备了自主学习和智能决策的能力,例如在视频监控中,通过行为分析、人脸识别等技术,能够自动识别异常行为和可疑人员,大大提升了安全防范的效率和准确性。
新兴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安防边界持续拓展
在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安防产业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从传统的公共安全领域向城市治理、民生服务、工业生产等多个领域延伸,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新兴应用场景,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城市生命线工程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场景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阶段。该工程通过构建智能监控系统,对城市的供水、燃气、排水、桥梁等关键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监测,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行。海康威视等企业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在这一领域做出了重要实践,其解决方案已在全国多个城市落地。
例如,在宁波构建的城市生命线视频融合平台能识别50多类风险事件;在苏州结合AI大模型与毫米波雷达实时监测排水内涝点和桥梁健康;在福州部署激光甲烷监测仪建立“视频+气体浓度”双复核机制等。这些实践推动城市生命线工程迈向“全域感知-智能预判-精准防控”的新阶段,为智慧城市构筑了坚实的安全底座。
具身智能安防巡逻则是技术与场景结合的另一重要突破,推动安防巡逻从“人防为主”向“人机协同”转变。传统人力安防存在覆盖能力不足、全天候布控难度大、高危场景作业风险高等问题,而具身智能巡逻机器人通过搭载视觉、红外、气体传感器等多模态设备,可在社区、园区、机场等公共区域自主巡逻,实现“主动预警+快速响应”的安全管理闭环。
高新兴、优必选等企业已推出定制化产品,部分机器人集成了人脸识别、行为分析模块,大幅提高了异常事件识别率。在政策支持与市场热度的推动下,上海浦东机场、张江科学城等地已实现巡逻机器人7×24小时值守,成为智慧城市公共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设施。
生成式AI视频分析是安防技术的最新前沿领域,通过多模态大模型的“理解-推理-生成”能力,让视频数据从“静态记录”升级为“动态对话”。与传统视频分析依赖“规则设定+特征匹配”的被动识别不同,生成式AI视频分析能够实现更深度的语义理解和逻辑推理,推动安防从“看得到”向“懂全局”跨越。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等头部企业已率先推出大模型一体机产品,聚焦“硬件+软件”整合、垂直场景定制化方案以及开放平台建设,一场围绕“生成式AI+视频”的技术竞争已全面展开。
家庭与社区智能化看护则聚焦民生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与家庭结构小型化,这一领域成为安防企业的战略必争之地。萤石网络等企业推出的智能看护系统,集成了跌倒检测、行为分析、远程监护等功能,在家庭场景中,智能摄像头可通过多模态AI算法识别老人摔倒等异常行为并及时报警;在社区层面,智能门禁与巡逻机器人联动,可监测独居老人出入频次并联动社区服务。
安防企业通过“AI感知+云边协同+场景服务”的融合,将传统安防设备升级为“主动式看护管家”,并在技术、产品、服务端持续优化,抢占银发经济与智慧社区的市场高地。
企业级智能运维是安防在工业领域的重要应用,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传统“设备堆砌+人工巡检”模式已无法满足复杂场景的安全管理需求。高锋科技的“云景智控”智能物联系统、勤源科技的视频质量诊断运维解决方案、南威软件的视频监控智能运维推理机等,通过构建“感知-分析-处置”全链路智能运维体系,提升了企业安全管理的效率和可靠性。
这些解决方案通过自动化巡检、智能诊断、精准定位故障等功能,为工业场景、能源领域等提供了全新的安全防护模式,未来随着数字孪生、6G边缘计算等技术的普及,企业级智能运维将从“风险防御”向“效率赋能”延伸。
访谈
更多做行业赋能者 HID迎接数字化浪潮新机遇 破解新挑战
今年3月份,全球可信身份解决方案提供商HID发布了最新的《安防行业现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
数字化浪潮下,安防厂商如何满足行业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回顾近两年,受疫情因素影响,包括安防在内的诸多行业领域都遭受了来自市场 “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市场…
博思高邓绍昌:乘产品创新及客户服务之舟,在市场变革中逆风飞扬
11月24日,由慧聪物联网、慧聪安防网、慧聪电子网主办的2022(第十九届)中国物联网产业大会暨品牌盛会,在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