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入局照明安防领域!美的、海尔等已先行,全屋智能市场硝烟四起?

回归全屋智能的本质,它并非一场硬件数量的军备竞赛。一个家庭中,即便摆放了数十件智能家电,若缺乏设备间的相互理解与协同,也难以称之为真正的“智能”。真正决定用户体验上限的,是设备能否深刻理解彼此,更能否精准把握用户需求。

美的、海尔、格力、TCL、海信、三星,这六大品牌正勾勒出全屋智能时代的多样图景。

全屋智能概念再度在家电行业掀起热潮,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近期,格力电器动作不断。一方面,在“零碳健康家”体系框架下,积极布局空气、能源、健康、安防、光照等多个子系统的产品线,强势进军照明与安防赛道,试图从传统空调企业的定位中突破,迈向全屋智能领域。另一方面,全国多地的格力专卖店纷纷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线下门店招牌统一更新,将个人品牌IP与全屋智能、健康家居紧密捆绑,这一举措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11

无独有偶,不久前,美的在佛山举办了以“AInnovation(AI + Innovation)”为主题的“美的科技月”活动。活动现场,美的展示了AI智能体和全屋智能的最新成果。美的全屋智能总经理尚喆博士还接受了雷科技创始人兼总编辑罗超的视频访谈,深入剖析了美的全屋智能的发展战略与独特优势(相关视频内容可在雷科技视频号等平台观看)。尚喆博士指出,“家电家居一体化”是美的全屋智能的核心竞争力。未来,美的将充分利用AI大模型等前沿技术,深度耕耘全屋智能领域,为用户打造更加便捷、舒适、经济且有趣的居家生活体验。

22

实际上,在今年上半年的AWE(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以及9月的IFA(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品展)上,雷科技就敏锐地察觉到全屋智能已成为家电巨头们竞相角逐的关键战场。从格力、美的,到海尔、TCL、海信、三星,这六大家电巨头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全屋智能赛道。与其说这是行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趋势,不如说是家电行业整体在积极探索下一轮增长的突破口。

尽管行业整体趋势已清晰可见,但真正决定全屋智能未来走向的,往往并非技术本身,而是不同企业所选择的路径。在过去几年里,家电巨头们对于“智能化”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有的品牌着重强调底层系统的构建,有的则侧重于空间整合,还有的品牌专注于品类扩张,更有品牌将宝押在入口设备上。那么,这些家电巨头们的方向究竟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在这六家企业中,美的对“全屋智能”的理解更倾向于“系统重构”,即借助AI技术驱动家庭智能化升级,从传统的“被动听指令”模式转变为“主动理解用户需求”。在与雷科技的交流中,美的全屋智能相关负责人介绍,小美AI家庭助手、AI主动智能以及六大智能体系统,正让空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产品不再孤立运作,而是能够依据用户习惯自动做出决策。“让家电自主判断,而非等待用户下达指令”,这便是美的对全屋智能的独特理解。

33

这种模式的核心并非单纯追求智能产品的销售数量,而在于构建家庭底层操作系统。美的选择了“算法先行、平台支撑、硬件协同”的路径,将过去分散在各个产品中的智能能力全部整合至AIoT平台,再通过美居App实现统一控制。此外,美的也是国内家电行业中较早强调互联标准的企业之一,积极推动Matter等互联标准的普及,期望吸引更多第三方设备加入美居体系,打造一个开放、兼容的智能家居生态。

与美的偏向“系统工程”的做法不同,海尔选择了一条更为贴近用户的路线:将全屋智能打造成用户能够直接体验、直接购买的整体家居方案。在与雷科技的交流中,海尔三翼鸟团队多次强调,“全屋智能并非概念,而是一个完整的家”。在今年AWE、IFA等展会上,三翼鸟展区精心布置了深度还原的厨房、客厅、浴室等场景,用户进入现场,仿佛置身于一个可以立即搬回家的理想家园,而非面对一堆单独的设备。

通过智慧厨房、智慧阳台、智慧浴室等不同生活空间的样板间设计,三翼鸟将智能家居从“设备互联”的层面拓展到了“空间一体化”的新高度。门店场景也在加速升级,海尔透露,三翼鸟门店正朝着“家电+家装+家居”三位一体的方向迈进,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整家定制服务实现一站式购买。对于海尔而言,这不仅提升了客单价,也使其在家装产业链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格力的全屋智能路径则带有浓厚的传统制造企业色彩,其核心策略是“通过扩大品类来占据更多家庭场景”。从“零碳健康家”到“董明珠健康家”,格力正努力将空调之外的照明、安防、水健康等硬件系统纳入自身体系,并通过线下渠道实现整套产品的交付。

格力的优势无疑源自其强大的制造体系和渠道体系。只要品类足够丰富多样,就能凭借“套系化”策略扩大市场话语权。然而,这一模式目前仍偏向于“硬件闭环”,在软件平台、AI推理、开放生态等方面,格力与美的、海尔仍存在一定差距。“先完善硬件,再补充软件”似乎是格力当前的发展节奏。尽管这种方向目前看来并无问题,但这种“重制造轻系统”的方案,可能会使其在完善整个系统的速度上落后于其他品牌。

与其他家电品牌有所不同,TCL的全屋智能围绕“大屏”展开布局。近年来,电视市场受到手机、平板等设备的冲击,用户注意力逐渐分散。为了重新夺回家庭入口的主导权,TCL让大屏承担起智能中控的重要角色。今年,奥马电器更名为“TCL智家”,智能套系家电组合不断丰富,大屏中控与智能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产品之间的协同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在AWE、IFA展会上,TCL充分展示了大屏中控与家庭套系的联动能力,强调通过大屏实现家庭设备的集中控制与智能交互,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智能家居体验。

“电视,已不仅是家庭娱乐的窗口,更成为了智能生活的控制中枢。”这一观点,正逐渐成为家电行业的新共识。

TCL,作为显示技术的领航者,凭借其深厚的技术底蕴和广泛的大屏布局,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面对用户习惯的深刻变革——手机与语音设备已成为家庭控制的新宠,电视若想重拾“入口”地位,亟需构建一套更为成熟、贴合用户需求的场景体系。

44

另一大屏巨头海信,则选择了“屏幕入口+智能家居生态”的并行路线,特别强调“能效优化与健康生活”两大核心。在今年的IFA盛会上,海信向媒体展示了其ConnectLife平台,该平台已实现烤箱、空调、洗衣机、冰箱等家电的统一管理,并融入了AI能源管理模块与生活场景智能建议功能。在某些地区,海信的智能烹饪与健康洗护技术,已成为ConnectLife推广的亮点。广交会上,海信以“AI YourLife”为主题,首次在国内展示了ConnectLife的AI交互新体验。

三星,在全屋智能领域的布局早已领先一步。其SmartThings平台,在海外市场已成为连接手机、电视、冰箱、扫地机器人乃至新能源设备的统一桥梁。三星多次在国际展会上强调,SmartThings与Matter 1.4的全面兼容,使其成为全球最广泛的家庭连接中心之一。然而,在中国市场,三星面临着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美的、海尔、格力等企业纷纷自建平台,使得三星在寻找合作伙伴、推广其全屋智能解决方案时面临挑战。三星虽拥有成熟技术,但需探索更符合中国消费者喜好的市场策略。

六家企业的战略路径虽各不相同,无论是从系统整合、空间设计,还是从硬件扩展品类出发,它们共同的目标清晰而坚定:在全屋智能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传统家电市场近年来增长乏力,空调、冰箱、洗衣机等成熟品类的市场渗透率已超过九成,增量主要来源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家电零售额同比下降3.8%。相比之下,智能家居市场却展现出勃勃生机。研究机构预测,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约361亿美元,并在2030年突破750亿美元大关,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其中,全屋智能解决方案作为细分市场,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百亿美元,成为智能家居领域增长最快的板块之一。

这一增长趋势的背后,是用户需求的深刻变化。过去,消费者对智能家居的认知多停留在单品层面,如智能音箱、智能监控、智能门锁等。但这些设备往往各自为政,缺乏互联互通,即便单个设备功能强大,整体智能化体验却大打折扣。如今,消费者追求的是全面、真正的智能化,这种智能化需具备场景化、主动响应的特点。

想象一下,当你结束一天的工作,踏入家门,灯光自动亮起,空调调至最适宜的温度,热水器已准备好适宜的水温,窗帘缓缓闭合,整个家仿佛有了生命,无需你手动操作多个设备。这正是全屋智能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也是消费者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全屋智能之所以在近几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得益于技术的飞速进步。Wi-Fi 6、低延迟蓝牙、边缘AI推理等技术的普及,使得设备间的协同更加高效、稳定。同时,随着更多设备具备本地AI处理能力,全屋智能系统得以摆脱云端延迟,实现更快、更稳定的场景响应。一些品牌甚至开始探索“家庭大模型”,试图通过AI深入理解用户的生活节奏,这一理念在华为的“空间大模型”、美的小美家庭助手等产品中已初见端倪。

55

对于家电品牌而言,面对线下卖场模式的式微和电商价格战的挤压,寻找新的商业模式、提高客单价成为当务之急。全屋智能,正是这样一个从单品向整体解决方案升级的绝佳机会。海尔三翼鸟的整家方案、美的的全屋智能系统、格力的健康家、TCL的套系家电、海信的ConnectLife,都在通过整屋升级,探索更高的市场收益。

更重要的是,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日益成熟,全屋智能正从简单的设备互联,向主动理解用户需求的场景化空间转变。这意味着,系统将不再依赖用户手动设置规则,而是通过学习用户的作息、行为、偏好,自动执行相应动作。这种转变,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全屋智能的想象,更契合了人类对未来居住环境的科幻设想。对家电企业而言,这也是一条从单品竞争的红海,迈向系统性增长的新航道。

回归全屋智能的本质,它并非一场硬件数量的军备竞赛。一个家庭中,即便摆放了数十件智能家电,若缺乏设备间的相互理解与协同,也难以称之为真正的“智能”。真正决定用户体验上限的,是设备能否深刻理解彼此,更能否精准把握用户需求。

66

这正是美的等企业将重心前置到系统与AI上的原因。它们不是在比拼谁的设备更多,而是在比拼谁更懂家庭生活习惯、更懂用户意图。让设备主动、有序、协同地运转,远比堆砌一堆豪华设备清单来得更有价值。这种思路,无疑是目前全屋智能领域最接近“正确答案”的方向。

THE END
免责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如使用任何字体和图片文字有冒犯其版权所有方的,皆为无意。如您是字体厂商、图片文字厂商等版权方,且不允许本站使用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请联系我们,本站核实后将立即删除!任何版权方从未通知联系本站管理者停止使用,并索要赔偿或上诉法院的,均视为新型网络碰瓷及敲诈勒索,将不予任何的法律和经济赔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