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低空风洞在深圳投用 助力飞行安全测试

11月22日,全球首个低空三维多物理场耦合引导风洞在深圳市龙华区投用,由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深思实验室研发,用于模拟城市典型风场和极端气象。该风洞外舱直径18米、内舱直径10米,支持翼展4米的飞行器在垂直起降等姿态下进行气动性能研究,风速最高60米每秒,响应时间缩短至2秒内,并能控温控湿、模拟雨雪冰雹等城市低空环境要素。

据深圳发布消息,深圳落地全球首个低空风洞,解决低空飞行器复杂环境测试难题。

11月22日,全球首个低空三维多物理场耦合引导风洞在深圳市龙华区投用,由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深思实验室研发,用于模拟城市典型风场和极端气象。该风洞外舱直径18米、内舱直径10米,支持翼展4米的飞行器在垂直起降等姿态下进行气动性能研究,风速最高60米每秒,响应时间缩短至2秒内,并能控温控湿、模拟雨雪冰雹等城市低空环境要素。自投用以来,风洞已为多家低空企业提供小微型飞行器研发测试服务。

中国航空学会指出,低空飞行器复杂环境效应是工程技术难题。深思实验室主任杨军表示,对流层风向瞬息万变且强对流天气频发,是低空飞行的重大挑战,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场景需在1000米以下高度运行。以往测试需依赖大风天实地实验,该风洞通过人工控制高精度复现城市峡谷风场、热岛效应等,为飞行安全边界提供科学支撑。

低空三维风洞采用“风机矩阵”设计,由3组风机矩阵和1组绕流风机组成,可测试飞行器抗风性能和飞行性能,推动“点对点”通勤和城市交通变革。实验室计划建设外舱直径65米、内舱直径45米的大型装置,用于翼展17米的大中型飞行器研究测试。杨军强调,低空经济依赖产业链协同和原创研究,需构建自主科研体系争取全球标准制定权。

THE END
责任编辑:赵智华
免责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如使用任何字体和图片文字有冒犯其版权所有方的,皆为无意。如您是字体厂商、图片文字厂商等版权方,且不允许本站使用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请联系我们,本站核实后将立即删除!任何版权方从未通知联系本站管理者停止使用,并索要赔偿或上诉法院的,均视为新型网络碰瓷及敲诈勒索,将不予任何的法律和经济赔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