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亚太人工智能教育大会在福州隆重召开 全球顶尖专家齐聚福州 共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11月21日至23日,由亚太人工智能学会、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联合主办,福耀科技大学、亚太未来(福州)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2025亚太人工智能教育大会”在福州隆重举办。

11月21日至23日,由亚太人工智能学会、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联合主办,福耀科技大学、亚太未来(福州)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2025亚太人工智能教育大会”在福州隆重举办。

大会以"智启未来·育见AI: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为主题,由7位中外院士领衔,汇聚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院校代表及企业精英,围绕“AI赋能教育创新”,聚焦AI技术在教育场景的应用、课程体系重构、师资力量升级、校企协同育人等核心议题,共绘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新蓝图。

院士领航论道  解构AI教育变革核心

大会以“智和育”为核,集结全球顶尖智慧力量,构建起高规格的学术交流矩阵。开幕式上,行业领军者率先为AI教育变革锚定方向: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蒋宗礼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正重构教育生态,高校计算机教育需主动突破传统框架,拥抱时代变革。

(图: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蒋宗礼)

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结合该校办学理念,强调研究型大学在AI人才培养中的使命担当,提出“学科融合+实践创新”的育人思路。

(图: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

亚太人工智能学会执行主席雷渠江则分享了推动全球AI教育合作的愿景与实践,呼吁构建开放协同的国际教育网络。

(图:亚太人工智能学会执行主席雷渠江)

主旨报告环节堪称“智慧盛宴”,中外院士从多维度解构AI时代教育命题。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聚焦“智能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通识教育打底+专业方向深耕+跨学科实践赋能”的创新培养模式,强调要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图: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志明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路径与关键突破点,指出教育变革需紧跟技术迭代节奏,将AI核心逻辑融入教学全过程。

(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志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焦李成从诺贝尔奖启示出发,展望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提出教育应兼顾技术传承与创新思维培育,既要夯实基础理论,也要鼓励探索未知。

(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焦李成)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校长学勤讲座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张大鹏则聚焦AI教育新生态构建,系统阐述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创新方案,强调企业与高校的深度联动是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关键。

(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校长学勤讲座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张大鹏)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杰出教授凌晓峰以“Modern AI for Education”为题,分享了人工智能在个性化教学、教学评价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图: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杰出教授凌晓峰)

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杨天若则聚焦“张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与科研创新”,展示了前沿技术在跨学科教学中的实践成果。

(图: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杨天若)

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荣誉理事长、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炎祥结合该校教学实践,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智慧创新人才”,提出“价值引领+能力塑造+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为高校AI教育提供了可落地的参考范式。

(图: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荣誉理事长、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炎祥)

大会覆盖的核心议题全面多元,既包含高校AI通识教育普及、大模型教学创新应用等前沿实践方向,也涵盖课程设计优化、跨学科融合探索等教学核心环节,同时聚焦产教协同深化、国际合作拓展等生态构建重点,为AI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系统性指引。

大会的闭幕式上,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以“AI时代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为题,提出人工智能与科学教育协同的新定位与新范式,强调教师应转型为学习引导者与资源整合者,学生则需培养自主学习与批判性思维,为大会的学术探讨画上圆满句号。

(图: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

除了大会主旨报告,大会设立的人工智能院长圆桌论坛、青年学者圆桌论坛,可谓是前沿观点的交锋,刀枪唇剑,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11月22日下午,两场高水平圆桌论坛精准聚焦人工智能教育的痛点。亚太人工智能教育院长圆桌论坛——“人工智能教育之闽江论坛”上,在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郭耀的主持下,福州大学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于元隆、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王晓黎、华侨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田晖、阳光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黄风华等高校院长代表,围绕AI教育资源整合、区域协同发展等议题深入探讨,提出构建“省级统筹+校际联动+区域共享”的资源配置机制。

亚太人工智能教育青年学者圆桌论坛则由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导白芳主持,南开大学教授、博导孙宁,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导黄兴,吉林大学教授、博导孙庚等青年才俊聚焦AI教育创新研究与人才梯队建设,呼吁为青年学者搭建更多跨学科交流平台,激发教育创新活力。

华图教育轮值CEO郑文照发表“智能教育新范式:AI驱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报告,分享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经验,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2025亚太人工智能教育大会在23日同步举办五大平行分论坛,近30位学界、业界专家聚焦AI教育细分领域深度交流。

高等教育出版社承办的“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上,深圳理工大学王万良教授以《面向大一新生的AI通识教育》提出“低门槛、重思维”课程框架;福州大学于元隆教授分享《聚焦AI思维培养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探索与实践》的跨学科案例;南开大学赵宏教授聚焦《一种AI语境下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与应用实践》切入,探讨师生需求与AI工具的适配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涵副教授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一点思考》中,从教材编写、教学标准维度,为课程规范化建设提供思路;河南理工大学芦碧波教授以《人工智能思维驱动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切入,聚焦实践体系搭建。

“大模型时代计算机教育的挑战与革新”论坛中,北京大学教授郭耀分享《人工智能赋能计算机拔尖人才培养——“101计划”改革实践》,展示“101计划”在拔尖人才培养中的改革路径;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毛新军以《“赋能”与“负能”:大模型融入计算机教育的实践和思考》,辩证分析大模型的双向影响,提出教学平衡策略;武汉大学教授吴黎兵分享《基于大模型的网络课程改革探索》,展示智能教学系统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成果;湖南大学教授赵欢在《培养具有全栈思维的工科人才》中,构建“AI+全栈能力”培养体系,拓展计算机教育实践边界;南京审计大学教授徐超展示《“AI+审计”融合教育范式的南审实践》,探索行业特色化人才培养路径。

“人工智能课程设计与案例教学”论坛上,海军工程大学教授贲可荣以《人工智能课程与军事应用案例》,展示AI在军事领域的教学案例,强化专业场景支撑;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邢焕来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中,探索不同层次学生的课程适配方案。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张羽分享《基于异构计算平台的智能计算系统课程设计》,推动AI教学向工程实践延伸;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肖鸣宇以《人工智能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厦门大学副教授林子雨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中,总结教材建设与资源整合经验。

“人工智能赋能生命医学”论坛中,厦门大学教授刘刚以《机器学习赋能分子影像探针设计》,展示AI在分子影像领域的研究与教学成果;福建医科大学教授刘小龙分享《人工智能与肝癌新抗原免疫治疗》,推动医学与AI技术的协同教学;福耀科技大学教授滕忠照在《人工智能时代里的脑健康产业》中,拓展生命医学教育的产业视角;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杨震以《柔性电子:跨学科融合及AI赋能智慧健康传感》,探索跨学科教学创新形式;福州大学教授林立森分享《人工智能驱动二代动力学疗法》,推动生命医学领域技术教学落地。

“AI时代的产教融合”论坛里,复旦大学副教授吴永辉以《“编程解决问题”培养计算思维》,探索AI时代计算思维与数学思维的融合路径;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刘军利分享《AI驱动下特色化软件人才培养的天大实践》,展示高校-产业联动模式;测吧(北京)科技CTO黄延胜以《基于自动化智能体的AI实训平台》,提供产教融合的技术工具支撑;亚太人工智能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邱维明分析《AI智能体在未来产业创新的前沿应用》,为产教融合提供行业参考;智能时代(厦门)创始人陈坤祥分享《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探索AI时代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宇树科技讲师黄盈樟解析《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为课程设计提供行业视角。

为树立亚太AI教育领域的标杆典范,大会特别设置颁奖环节,全面覆盖教育生态的多元主体。大会还颁发了“优秀高校奖”、“优秀教材奖”、“优秀教师奖”、“优秀青年学者”、“优秀教学案例”、“大会优秀论文”等奖项,表彰在AI教育教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与个人,为行业树立了清晰的发展导向。

评审委员会从亚太地区在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科研成果、政策推动、行业影响力等全方位、多角度的严苛评审,评出“2025亚太人工智能教育领军人物”,他们是郑志明院士、徐宗本院士、焦李成院士,由亚太人工智能学会执行主席雷渠江教授和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荣誉理事长何炎祥教授共同为他们颁奖,以表彰他们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卓越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大会同期设置的企业展区,让产学研对接更趋务实。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展示了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吉斗云科技展示的机器人吸引了厦门大学张荣院士的驻足观看,测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系统和平台也吸引了众多参会嘉宾的互动交流,厦门碧谷科技、北京寻领科技、科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福昕软件、宇树科技等参展企业展示的AI教育平台、人工智能教材、实训系统等创新产品,直观呈现了技术赋能教育的最新成果。

本次大会也得到了华图教育、大连科技学院、青岛民办教育协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福耀科技大学参访活动让参会者亲身感受到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特色。参访者对王树国校长所提倡的创办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理念,有了更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同时也被美丽的校园所吸引。

作为亚太地区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重要盛会,本次大会不仅搭建了学术交流、产业对接与教学实践一体化的高端平台,更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行业共识。大会覆盖的核心议题全面多元,既包含高校AI通识教育普及、大模型教学创新应用等前沿实践方向,也涵盖课程设计优化、跨学科融合探索等教学核心环节,同时聚焦产教协同深化、国际合作拓展等生态构建重点,为AI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系统性指引。参会代表纷纷表示,大会汇聚的前沿洞见与实践案例,将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迈进。

在大会所有议程结束之后,大会举行了简单的闭幕仪式,何炎祥教授宣布大会闭幕。

大会负责人周在峰宣布,2026年将继续举办亚太人工智能教育大会,并且将借助大会的平台和资源,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在亚太地区的广泛普及和深度融合。

据悉,亚太人工智能学会作为拥有全球2281位院士的学术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有着深度合作;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成立30余年,已成功举办19届国际计算机科技与教育学术会议。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国打造AI教育创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将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人工智能教育的协同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助力教育在智能时代实现高质量变革。

THE END
责任编辑:赵智华
免责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如使用任何字体和图片文字有冒犯其版权所有方的,皆为无意。如您是字体厂商、图片文字厂商等版权方,且不允许本站使用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请联系我们,本站核实后将立即删除!任何版权方从未通知联系本站管理者停止使用,并索要赔偿或上诉法院的,均视为新型网络碰瓷及敲诈勒索,将不予任何的法律和经济赔偿!敬请谅解!